卒中是对百姓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,为提升我国卒中防控效果,全国各地的医学专家已经做了很多努力。但减少卒中危害,只有医生努力还不够,还需要百姓了解更多关键信息,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。
高质量科普需要循证医学支持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:我们已经习惯了指南制订、临床决策等需要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,其实给百姓的科普知识同样需要循证证据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科普的准确性,让百姓学得放心。
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:由于百姓不了解卒中急性发作的特点,或者在急救过程中对医生的建议犹豫不决,常常会耽误治疗时间。而在卒中救治中“时间就是大脑”。因此,需要把三个信息传递给大家。
您要记住的重要信息
- 怀疑大脑出问题,第一个电话一定打给“120”,争分夺秒;
识别卒中,请参考“BE FAST”原则。
B是Balance,指平衡,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,突然出现行走困难。
E是Eyes,指眼睛,突发的视力变化,视物困难。
F是Face,指面部,面部不对称,口角歪斜。
A是Arms,指手突然出现无力感或麻木感,通常是出现在身体一侧。
S是Speech,指语言,言语困难,理解困难。
T是Time,指时间,出现上述症状可能意味着出现中风,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,立即拨打“120”或者寻求医疗救助。
全国多家卒中中心有统一质控体系
王拥军:2010年国家成立了脑血管病国家质控中心,并于2014年更名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。如今,这一措施已经大幅提升了卒中诊治水平,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。
今年2月,国家质控系列指标更新,指标数量从第一版的13个质控指标增至27个。现已进入国家质控大数据平台的患者超过160万人,覆盖全国2000多家医院。
王拥军院长介绍,通过国家质控大数据平台,可以客观了解入驻的每一家医院卒中诊疗是否规范。未来中国卒中学会将进一步增加监测哨点医院,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,自动抓取数据。这一改进将不再需要哨点医院医生定期上报数据,可明显减少他们的工作量,也能让数据安全更有保障。
此外,根据现有数据,王拥军院长也指出两个需要尽快提升的方向,分别是提高再灌注治疗率和提高心源性卒中患者抗凝治疗率。
卒中后认知障碍应受更多关注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:约1/3的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(PSCI)。PSCI患者的生活质量、生存时间、精神行为和情感会受到严重影响。PSCI也成为目前卒中疾病负担重要原因。近期发布的《PSCI管理专家共识2021》新版共识制订了PSCI预测的内容,会吸引神经科、老年科、心内科、精神科、康复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更加重视卒中患者的综合管理、早期认知障碍的识别及干预,以提高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。
患者可以得到数字化健康管理
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:卒中是一种需要长期居家治疗和看护的慢性病,但患者在家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,导致居家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。为响应政府慢病防控政策,结合互联网﹢医疗行业的趋势,更多体现医务工作者的价值,中国卒中学会建立了卒中患者专属的疾病管理体系,这也是首个卒中患者数字化健康管理体系。
智能平台能帮医生“拿主意”
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文志教授:近年来,我国在卒中防治、诊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是防治体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为突出。为加速县域卒中中心的建设和医生培养,开发应用智能决策平台,帮助基层医生进行临床决策,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现有的解决方案能够突破空间束缚,通过网络连接医院介入手术室和远端专家,专家可对患者病情诊断、手术操作和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实时指导。也能够为偏远地区医生提供更好学习机会,帮助医院快速独立开展介入手术,推动介入技术的普及。
缪中荣:相当一部分卒中患者,从进入急诊科到神经内科医生做出急救决策这一过程会长达100分钟,因而错过黄金救治时间。今后,借助iStroke等智能平台可极大缩短影像诊断时间,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自动化评估提供快速精准的影像分析手段。同时,以iStroke为中心,影像分析结果可即刻反馈给各科室医生,共享接诊信息、AI影像信息、重要临床检验信息,极大提高救治效率。通过这一技术支撑,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术前决策时间有望缩短一半,让更多患者尽早得到救治。
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,“医视野”栏目将聚焦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,打造高端医者智库,撷取创新亮点,凝练发展思路,提升治理能力。
作者:健康报记者 郑颖璠
策划:方彤
编辑:郑颖璠